NEWS
心理健康
【“心”生修炼手册】客观看待MBTI,拒绝刻板印象
2023-11-17 10:44     (点击: )

【“心”生修炼手册】客观看待MBTI,拒绝刻板印象

📌 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...

🕘 收藏时间:2025年10月28日

📂 文档目录:我的云文档/应用/金山收藏助手

📑 本文档由【金山收藏助手】一键生成

MBTI


“你的MBTI是什么呀?”

         “我是INFP,你呢?”


生活中,你是否常常听到类似的对话呢?你是否对此感到好奇或是会心一笑呢?你是否也有对MBTI的各种困惑呢?


YES!

NO!

那么现在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MBTI吧!

MBTI的定义

DEFINITION

M

B

T

I

MBTI(Myers-Briggs Type Tndicator)

一种迫选型、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测试,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、做出决策、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。

MBTI的起源

ORIGIN

M

B

T

I


二战时期,伊莎贝尔·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·库克·布里格斯对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她们为了帮助女性更快适应工厂车间的工作,决定以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为基础,亲自编制一项人格测验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迈尔斯-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测验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,简称MBTI)

MBTI的现状

PRESENT  SITUATION


MBTI


近年来,人们对MBTI的关注度愈发升高,仅仅是#MBTI#这个话题,在微博就有高达86万的讨论量,更别提时不时冲上热搜的各种相关话题。其百度指数也在2023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。

Part01.

定义自我


在我们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社交平台上,都能轻易的搜索到各种人格性格特点相关的分析贴,网络上也涌现出大量的特点汇总图。每个人格都有属于他们的具象化形象,性格优缺点甚至是爱好特长。

Part02.

新型社交货币


MBTI以一种新型社交货币的形式融入社会。相同的人格形成了一个个圈子,分享彼此的爱好与感受。不同的人格间也出现了性格匹配程度表,人们在交际过程中,互相询问彼此的MBTI,并借此对对方的性格进行初步判断,甚至因此选择交友对象。

Part03.

商业营销


在MBTI越发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,许多商人企业也嗅到了商机,比如让你在做完繁琐的题目后交钱查看结果,比如各式各样的MBTI主题店铺和周边。MBTI的爆火不仅带来了互联网上的狂欢,更让一些企业赚得盆满钵满。此外,许多公司企业也把MBTI纳入招聘工作中,借此选择最适合的人才。


MBTI标签化的原因

REASON


心理学角度

巴纳姆效应

又称福勒效应,星相效应,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·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。


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,当人们用一些普通、含糊不清、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,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,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。


标签效应

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:“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,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。”


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,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,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。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,所以称之为“标签效应”。


对独特性和认同感的追寻

我们既渴望与众不同,又渴望同类的存在。MBTI将人们划分为了16种人格,既展现了我们的特质,增加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;又让我们找到了同伴,从而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。独特性能给予我们优越感,而同类能给予我们安全感。


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没那么容易,这时MBTI的出现便正中年轻人下怀,它既满足了娱乐的需求,又让人们通过比较“深入内心”的途径来寻找同伴,因此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大批人的青睐。


拒绝MBTI的标签化/


MBTI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,但是否真的值得信赖呢?

其实不然。

首先,MBTI的提出者和创造者并非正统心理学出身也不是心理学家。


其次,荣格的理论严谨性也有待考证,有不少是通过个案来证实理论数据的,而非通过系统性统计数据。


而且,MBTI信效度有限,几次测试可能存在结果不同的现象。

世界上那么多人,真的只存在16中性格吗?

NO!相反,MBTI掩盖了个体间的差异!


世界上七十多亿人口,难道真的可以被这仅仅十六种人格所定义吗?我们寻找着自己和这种人格的相似点或共同点并为之兴奋惊喜,却忘了我们真正需要挖掘的是我们的特性,这种特性不仅仅是不同人格间的差异,更是不同个体间的差异。因此,若是只凭借几个字母就轻易给自己或是他人贴上标签,只会错过真正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机会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。

那么MBTI的流行到底带来了什么呢?


适度玩梗能给枯燥无趣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,但网络上却出现了大量负面的“刻板影响”以及所谓“人格鄙视链”,一些人因为自己的人格稀有或是其他原因产生了优越感,甚至发展为对其他人格的鄙视和侮辱,MBTI成为了助推刻板影响的一把利刃。


而且,在MBTI爆火之下,还存在着一个现象,那就是MBTI提供了虚构的舒适圈


MBTI提供给人们一种极度舒适的虚构,因为寻找到了同伴,一些缺点不再被指责被批判,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,不需要做出改变,成为了一个清醒的“摆烂者”。

拒绝MBTI标签化


REFUSE

做法1

避免MBTI先入为主

我们会形成刻板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,在于我们习惯了通过MBTI就轻易地对他人“下定义”,只关注符合定义的一小部分,却忽视了其他的特质。


因此,想要摆脱刻板印象的第一步,便是避免对MBTI过分在意。在交流和沟通中忘记彼此的MBTI,进行一场心与心的碰撞。

做法2

敢于面对真实自我

面对自我是认识自我的前提,正是因为我们不敢直面那些我们所无法接受的缺点,才会心甘情愿沉溺于MBTI营造出的虚构的舒适圈。


试着向自己敞开心扉吧,写下你真正的优点和缺点,你就会发现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,无法用任何字母所定义。

做法3

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与他人

 一味接受网络上的信息,看无数的分析贴和总结贴,并不能让你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深的了解,反而会加深你的刻板印象。


 只有回归现实,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交往,才能让你真正认清自己或是他人到底是怎样的人。每个人得出的结果或许不同,但都是自己用心体会得来的,永远比网络上的陌生人分析的要准确得多。

做法4

 尝试改变自我,跳出舒适圈

若你深陷于刻板印象所带来的烦恼中,不如尝试着改变自我。无论是改变你的外形或是你的生活习惯,都会带给你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,它能让你摆脱束缚,让你认识到其实你有无限可能,更能帮助你找寻最真实的自我与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。

做法5

 增加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研究

归根到底,我们陷于对MBTI的追捧无法自拔是因为我们对心理学的了解不够深入。


若你真的对性格测试有着浓厚的兴趣,不妨多多查阅一些相关书籍文章,加深对这方面的了解。届时,你会接触到更多严谨性更强的理论学说,或许它们会刷新你原本的认识,你自然也不会沉溺于MNTI无法自拔了。


拒绝标签化


拒绝标签化,做真实的自己!


丨图文:刘雨晗

丨排版:张晨瑶

丨供稿:马晨旭

丨编辑:王朝东 姚景皓

丨终审:王立衡



宁波大学阳明学院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