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心理健康
心与心知 第八十八期 习得性无助效应:别让“无力感”困住你的人生
2025-10-15 23:31     (点击: )

心与心知  第八十八期 习得性无助效应:别让“无力感”困住你的人生

📌 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...

🕘 收藏时间:2025年10月28日

📂 文档目录:我的云文档/应用/金山收藏助手

📑 本文档由【金山收藏助手】一键生成


定义

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心理学概念,指个体在反复经历失败、惩罚或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,逐渐形成的一种消极、听天由命的心理与行为状态。即便后续情况改变,明明有机会摆脱困境或获得成功,他们也会因“习得”的无力感主动放弃尝试,固执地认为“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”,最终陷入“不行动→更无助→更不行动”的恶性循环。


1967 年,三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(其中包括习得性无助概念的提出者 ——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・塞利格曼),通过动物实验首次清晰揭示了这一现象,实验过程与结果极具代表性。他们找到一批狗,将其分为三组进行前期处理:

第一组:仅被拴住,无额外刺激

第二组:被拴住并接受电击,但狗可以通过触碰特定机关自主停止电击(拥有“掌控权”)

第三组:被拴住并接受电击,但电击完全无法通过自身行为停止或反抗(彻底失去“掌控权”)


后续,研究者将所有狗放入一个特殊装置 —— 一个大铁笼,中间用挡板分隔成两块区域,一侧通电、一侧断电,也就是说,只要狗跳过挡板,就能立刻免受电击之苦。


实验开始后,当笼子通电,三组狗的反应差异显著:

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狗,大部分都能迅速意识到 “跳过挡板可避险”,立刻跃至无电区域;


而第三组曾经历“无法反抗电击”的狗,大多数只在带电区域原地哀嚎、倒地呻吟,完全没有尝试跳过挡板 —— 即便机会就在眼前,它们也因“过去无力改变”的经验,默认“自己做什么都没用”。


塞利格曼随后将实验结果延伸到人类行为:生活中我们常说的“破罐子破摔”“认命了”“这辈子就这样了”“人生没救了”,本质上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表现。


影响

在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下,人们看待人、事、物的角度会发生明显偏差,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,最终会一步步瓦解人的行动力:

1.内化问题:面对错误或困境时,第一反应是“都是我的错”,过度自我否定。比如一次工作失误,不会考虑“时间紧张”“信息不全” 等客观因素,反而直接认定“是我能力差,连这点事都做不好”。

2.渗透问题:会把单一事件的负面认知,延伸到生活的其他场景和领域。比如一次公开演讲紧张忘词,就断言“以后不管什么场合,我都会丢人”,进而拒绝所有需要表达的机会。

3.问题永恒化:认定“错误和困境永远无法改变”,把短期挫折当成“终身宿命”。比如一次求职失利,就觉得 “我这辈子都找不到好工作”,从此放弃投递简历、提升技能。


这也是当今热词 “摆烂” 的深层心理诱因之一:在长期经历打压、挫败后,人们因 “习得的无助感” 选择自暴自弃,甚至用“摆烂”自嘲,以此掩盖对“无法改变现状”的绝望。


不过实验中还有一个关键发现:虽然大部分狗在反复电击后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,但仍有少数狗,即便不断被电击,也始终不放弃抵抗,无论实验多少次都是如此。这一现象提醒了塞利格曼:一定存在某种机制或方法,能让人抵抗甚至消除习得性无助 —— 而这种积极状态,正是“习得性乐观”。


这也为我们摆脱习得性无助提供了核心思路:习得性乐观不仅仅是“不悲观”,它的本质与“幸福”紧密相关。只有真正感知幸福、建立积极的心理基底,才能培养出稳定的乐观心态,进而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、主动改变的动力,最终提高执行力。


建议

那么关于变得幸福去变得乐观,有以下几条建议:

1. 宽恕过去,接纳不完美。人无完人,每个人都会犯错。试着把过去的失败看作成长的经验,而不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。可以尝试写一封给自己的原谅信,把所有的自责和后悔都写下来,然后告诉自己,从现在开始,要向前看。

2. 期待未来,反驳消极想法。当脑海里出现“我肯定不行”“这事没希望了”这类声音时,不要默认它是对的。而是像侦探一样,找出能反驳它的证据。比如,想想上次你成功完成类似事情的经历,或者找出一个即使微小但能证明你在进步的迹象。

3. 把握眼前,积累小确幸。幸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大目标,而是由无数个小瞬间组成的。每天花几分钟,记录下三件让你感恩的小事,比如“今天阳光很好”“朋友给我发了个有趣的表情包”“我按时完成了今天的工作”。这些小确幸会像储蓄一样,慢慢积累成你对抗无助感的心理能量。


或许你曾因反复困境陷入习得性无助,但习得性乐观与幸福并非遥不可及。宽恕过往接纳不完美、期待未来多正向暗示、把握当下积感恩,愿你挣脱无力,勇敢行动,活出有力量的人生!


      

文案 |  24环境1副班长 吴慧轩

编辑 | 网宣部 罗阡瑜

 初审 | 徐熙越

 审核 | 孟淑杭 

终审 | 谢银环


7号艺术家

关闭窗口